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追忆似水年华 - 《追忆似水年华》阅读感受——追寻逝去的时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去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
  追寻普鲁斯特是个漫长、痛苦却又迷人的过程。他那套厚重的经典,一直摆放在我的书架上,也一直摆放在我心里,却始终没有翻开一页。直到有这么一天,我和他 一样,也被梦境反复地缠绕住了,往昔不断地纠葛,就是倒上一杯水,也觉得“过去”在某个地方咕咚咕咚地冒泡,时间前所未有地安静。想到许许多多的大师,许 许多多的经典,还等着读书的人开启呢。心情平静,这个时候是阅读的最好时间,为什么不读读普鲁斯特呢?阅读,也需要难得的机缘,毕竟许多经典并不是那么轻 易地取悦于人的,他需要你放下自己的浮躁,艰难跋涉地进入他的世界,读者也要跟着作者经历痛苦与迷失,创造出一个阅读的境界。是时候了,是时候开始打开 《追忆似水年华》,跟着普鲁斯特,一起去寻找他丢失的时间,进入这部浩瀚的丛林和迷宫之中。
  诗人让·考克多评论这部小说:“一幅巨型的袖珍画,其中尽是幻境,尽是漂浮于景物之上的花园,尽是进行于时空之间的嬉戏、运动。”普鲁斯特可以漂浮在任何 一个朦胧的时刻,对往事进行追忆。就像施了魔法一样,在一个空白的地方变出一座大花园。而自我,不断地出现、变幻、游移。第一卷刚开始的时候,描述了他那 半睡半醒的思虑: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睡得挺早。有时候,刚吹灭蜡烛,眼皮就合上了,甚至没来得及转一下念头:“我又睡着了。”但过了半个小时,我突然想起,这是该睡觉的 时候呀,于是就醒了。我想把我自己还以为拿在手里的书放下,把烛火吹掉。方才睡着的那会,脑子里仍然不停地想着刚读过的故事,不过想的东西都有点特别。我 觉得书里讲的就是我自己:教堂啊,四重奏啊,佛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之争啊,都是在讲我的事情。刚醒来的几秒钟,脑子里还是这么在想;这个想法和我的正常 神智并不抵触,但像层雾似的遮在眼睛上,让我无从察觉烛火灭了。而后它变得费解起来,就像前世的种种思绪、念头,经过灵魂转世变得无法理解了……周围一片 黑暗,这黑暗仿佛没有来由,无从了解的东西,眼前一片空旷的乡间景象,旅客正匆匆赶往临近的火车站;独在异乡做客,迥非寻常的行止,记忆犹新的晤谈,夜的 静谧中浮现脑际的灯下告别,归程前方等待着的温馨和亲情,这一切都使他心绪难以平静,这条小路因此也将深深地镌刻在记忆之中。”(周克希译本)
  十五长卷的《追忆似水年华》全是这种纷乱复杂,优美如诗的记忆。在这段文字中,你能认识这个“我”吗?他究竟是作者,还是主人公?是当下时态的我,还是小 时候的我、昨日的我?试图把普鲁斯特描写的“客观实在”窥探清楚实在是愚蠢的想法。他说:“我们所称之为现实的,乃是同时围绕着我们的那些感觉和记忆的某 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唯一真实的关系……让这两者脱离时间的偶然性*,用隐喻把他们彼此结合,用不受时间限制的语言将它们互相联系,一旦用这种方法廓清它们的 本质,真实性*才会开始存在。”作者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记忆,逼近他自己的真实。
  接着回忆起他的屋子,床的样式,门的位置,“膝盖、肩膀、躯体的这些记忆”回忆他的外婆,古板、固执却很慈爱,他的仆人,他的妈妈,妈妈的吻,小时候的贡 布雷,黑暗中的光,斯万先生以及关于他声誉不佳的夫人的闲言碎语……这个半梦半醒的回忆竟然持续了50多页。他说理性*的回忆是徒劳的,“我从来不想去回忆 贡布雷还有些什么别的东西,对我而言这一切都消逝了。”但最终使得往事完全浮现出来的,正是那个著名的段落:
  小玛德莱娜点心
  “……
  骤然间,回忆浮现在眼前。这味道,就是小块的玛德莱娜的味道呀,在贡布雷,每逢星期天(因为这一天我在望弥撒以前不出门)我到莱奥尼姑妈屋里去给她道早安 时,她总会掰一小块玛德莱娜,在红茶或椴花茶里浸一浸,然后递给我。刚看见小玛德莱娜,尝到它的味道之前,我还什么也没想起来。也许是由于后来我虽说没再 吃过,却常在糕点铺的货架上瞥见它们,它们的形象就脱离了贡布雷,而与最近的其他时日联系在了一起。也许是由于这些被抛出记忆如此之久的回忆,全都没能幸 存,一并烟消云散了。物体的形状——糕点铺里那尽管褶子规规整整,却依然那么丰腴性*感的贝壳状小点心——会变得无迹可循,会由于沉匿已久,失去迎接意识的 活力。但是,即使物毁人亡,即使往日的岁月了无痕迹,气息和味道(唯有它们)却在,它们更柔弱,却更有生气,更形而上,更恒久,更忠诚,它们就像那些灵 魂,有待我们在残存的废墟上去想念,去等候,去盼望,以它们那不可触知的氤氲,不折不挠地支撑起记忆的巨厦。

  一旦我认出了姑妈给我的在椴花茶里浸过的玛德莱娜的味道,她的房间所在的那幢临街的灰墙旧宅,马上就显现在我眼前,……我常去买东西的那些街道,以及晴朗 的日子我们常去散步的那些小路。……我们的花园和斯万先生的苗圃里的所有花卉,还有维沃纳河里的睡莲,乡间本分的村民和他们的小屋,教堂,整个贡布雷和它 周围的景色*,一切的一切,形态缤纷,具体而微,大街小巷和花园,全都从我的茶杯里浮现了出来。”
  在这个长长的段落里,普鲁斯特采用了大量的通感和联想。从玛德莱娜点心的味道联想到形象、视觉的记忆,联想到过去的人和事,过去的时空,在贡布雷的姑妈, 我每周三给她道早安的时候。以至于“大街小巷和花园,全从茶杯中浮现了出来。”法国评论家阿尔诺当第幼说:“《追忆似水年华》是对往事的召唤,而不是对往 事的描绘。”描绘是静止的,死气沉沉的,而召唤,对过去的感觉是生动的,新鲜的,真实的。也就是普鲁斯特说的,“往事永远消逝,回忆是徒劳的。”通过对玛 德莱娜点心的感觉和记忆,依靠这种直觉,把真实的过去唤来了。
  玛德莱娜点心唤来的,除了贡布雷的大街小巷,温馨美丽的童年之外,当然还有爱情和性*的意识。“褶子规规整整,却依然那么丰腴性*感的贝壳状小点心”据说是女 -阴-的象征,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所描绘的美神,就诞生于脚下的两页扇贝。“我下意识地舀起一小匙茶送到嘴边。可就在这一匙混有点心渣的热茶碰到上颚的 一瞬间,我冷不丁打了个颤,注意到自己身上正在发生奇异的变化。我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愉悦感,它无依无傍,倏然而至,其中的原由让人无法参透。”这是在描写 自己的快感,犹如开头写到的“一个女人在我睡着的时候从我大腿一个不自然的姿势里降生出来。我酝酿着尝到的乐趣,心里想是她给我带来了这份乐趣,我想让自 己融合到她的身体里去,却一下子醒了……”普鲁斯特对女人敏感、迷恋,却没有一丝猥亵,总是用法国旧小说的语调描述爱情,如阿尔贝蒂娜、吉尔贝特,或者奥 黛特,每一个女性*都是那么雍容华贵,不容逼视。用“花影”来比喻在巴尔贝克海滩上偶遇的五个女孩子,像花一样令人迷恋。用“卡特丽兰”隐喻斯万与奥黛特的 性*爱。爱情和性*的意识很平常,新鲜的是普鲁斯特隐喻和通感的方式。“这种愉悦感,顿时使我觉得人生的悲欢离合算不了什么,人生的苦难也无需萦怀,人生的短 促更是幻觉而已。我就像堕入了情网,周身上下充盈着一股精气神。或者确切地说,这股精气神并非在我身上,它就是我,我不再觉得自己平庸、凡俗、微不足道 了。如此强烈的快感,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觉得它跟茶和点心的味道有关联,但又远远超越于这味道之上……”
  去斯万家那边
  “在贡布雷附近有两边可以散步,它们恰好是反向的,所以当我们从家里的这边或那边出去的时候,实际上走的不是同一扇门:一边是拉维纳兹那边,也叫斯万家那 边,因为往那个方向去,要从斯万先生那座有花园的宅邸前面经过,另一边就是盖尔芒特家那边。”盖尔芒特之路通向公爵和公爵夫人的庄园。《追忆似水年华》的 前两部,《去斯万家那边》和《在少女的花影下》,讲的就是去斯万家的那条路,以及在斯万家这边所引发的联想,唤起的回忆。山楂树,贡布雷的童年,斯万的爱 情,香榭丽舍公园,年轻作者对斯万的女儿吉尔贝特的迷恋。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美丽纯洁的白天鹅叫Swan,欺骗王子的黑天鹅叫Odette。普鲁斯特给两个主人公分别起名为斯万和奥黛特,可能这 两个名字也是有所隐喻的。花花公子斯万爱上了交际花奥黛特,为爱情疯狂颠倒,一改过去的风流放荡,变成了一个专注痴情的人。相比之下,奥黛特机警敏感,把 斯万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上。《斯万的爱情》一章,作为第一人称的作者退出了叙述,但是普鲁斯特那种敏感、脆弱的文笔依然存在着,对斯万的爱情热切激烈的叙 述仿佛就是让斯万顶替了自己的位置,并用许许多多生动细腻的细节,将这个爱情建立起来。而这个爱情,也与后来的“我”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遥相呼应。

  维尔迪兰的第一次聚会,占据了几十页的篇幅。又一次晚宴,又占据了几十页篇幅。圣维尔特夫人府上的宴会,又是几十页篇幅。贵族的夫人们无所事事地比较着身 份、门弟,附庸风雅地讨论着音乐和艺术,恐怕哪一个作家都不会像普鲁斯特这样,对于那个流逝走的时光如此痴迷和爱恋。宴会上的凡特依音乐奏鸣曲,是个精彩 的主题:
  “这个乐句,以一种缓慢地节奏,把他先引到这里,再引到那里,随后又引到别的什么地方,就这样,一步步把他引向一种崇高的,难以理解却又很明确的幸福。” 然后在斯万身上“焕发出一种青春活力的可能性*。……”,“在他干涸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默契的感应”。斯万是一个麻木的人,这首曲子激活了他的内心。此后的 章节中,他有无数次听到这个曲子,并且从音乐中散发出无数的联想,让他与他的内心互相对话。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仔细分析了这个段落的节奏,认为这个 乐句也对叙述者产生了关系。因为斯万的章节结束之后,这个美丽的乐句仍然在作者心中持续。也就是说,斯万这个人物,是作者本人形象的一种折射。
  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对于奥黛特的描述,与斯万部分对于奥黛特略显客观的描述迥然不同。那是一个孩子对自己偶像崇拜和迷恋的目光,早在贡布雷的外公家,他 就对奥黛特产生了迷恋,源自一个孩子朦胧的性*意识。“一时冲动之下,我把刚才为自己找的种种理由抛在了脑后,发疯似的不顾一切地把嘴唇贴在她伸给我的手 上。”全书第一部《去斯万家那边》也结束在作者对成为了斯万夫人的奥黛特的追忆上,同时,对于流逝的时光和岁月表达了深深的惋惜:“我所存在的现实,现在 不存在了。只要斯万夫人不在同样的时刻,和当年一模一样地来到这儿,这条林荫道就不复是昔日光景。对某个场景的回忆,无非是对某个时刻的惋惜罢了;而那些 房舍、大路、林荫道,亦如往日的岁月那般转瞬即逝。”
  少女的花影
  我向树叶询问开花的情况,这些山楂树的花与天性*活泼、冒失、爱俏而又虔诚的少女颇为相似。
  “这些小姐早已经走了,”树叶对我说。
  说不定树叶心里在想,我自称是这些花朵的挚友,可是看上去我对花儿的生活习惯并不怎么了解。是一位挚友,但是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与她们重逢了,虽然曾经许下了诺言。然而,正象希尔贝特是我与少女的初恋一样,这些花朵也是我与花朵的初恋。
  “对,我知道,她们六月中旬前后走,"我回答道,"但是见见她们在这里住过的地方,我也很高兴。她们曾经到贡布雷我的卧房里来看我,是我生病的时候我母亲带她们来的。我们总是在玛丽亚月的星期六晚上重逢。她们也能到这里来吗?
  “噢,当然啦!再说,人们对于在荒漠圣德尼教堂里见到这些小姐看得很重呢!荒漠圣德尼教堂就是离这儿最近的教区。”
  “那么,现在要看她们呢?”
  “噢,明年五月以前是不行了。”
  “可以肯定她们明年一定会在这里吗?”
  “每年都准时在这。”
  “只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找得到这个地方。”
  “会的!这些小姐性*情那么快活,只有唱赞美诗的时候,才中断笑声。你从小径的尽头就能分辨出她们的香味,绝不会错!”(译林版)
  译林版将第二部翻译为《在少女们身旁》,似乎不如周克希的译名《在少女花影下》贴切,因为没有把花的隐喻体现出来。普鲁斯特描写那些女孩子的时候,处处花 影。“阿尔贝蒂娜与我说话时,我凝望着她的双颊,心里琢磨着:她那脸蛋会多么香甜,多么有滋味!--那天,她的面颊不是鲜艳,而是光滑,连成一片的粉红, 稍带紫色*,如奶油一般,仿佛某些花瓣上带着一层蜡霜的玫瑰花。正如有人对某一品种的花朵极为热衷一样,我对那双颊产生了狂热。”

  “罗斯蒙德沉浸在撒了琉粉的玫瑰色*中,双眼那发绿的光芒又作用于这玫瑰色*。安德烈雪白的双颊从她乌黑的秀发中得到那么多庄重高贵之气。她们的肤色*是那样不 同,以致我站在罗斯蒙德面前与站在安德烈面前,领略到的,是先后凝望生长在阳光普照之海滨的一株绣球与夜色*朦胧中的一株茶花时所得到的同样的快乐。”
  普鲁斯特受到柏格森的影响确有其事,但是他的作品却不能简单地说成意识流。如果把伍尔夫、乔依斯、福克纳的作品中有些描写定义为意识流的话,那么普鲁斯特 的写法就不是意识流。乔伊斯的意识直接来自于直觉(这个直觉其实也是反复修改的),并且毫无保留地喷发在纸上,如《尤里西斯》那个没有标点的章节;福克纳 的意识流则是更加“有意识”地写作方式,如《喧哗与骚动》中班吉错乱的回忆,昆丁愤怒的心理,千头万绪,却密而不乱。(任何的写作都是理性*的,如果是非理 性*的文字排列,一系列漂浮的不知所谓的能指就丧失了他们的意义)。即便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些作品的错乱代码也几乎是难以解读的。而普鲁斯特 呢?他是清晰的,明快的。他的句子和文法显得老式。不是一个前卫的小说,却是一篇长长的古典散文,这长长的散文“既是小说,又是自传,又是评论”(本雅 明),精雕细琢的字句,迭床架屋的结构,这来自于雨果,来自于福楼拜,来自于法语文学的伟大传统。普鲁斯特的贡布雷、巴尔贝克海滩,令人想到《悲惨世 界》,想到《人间喜剧》,想到了雨果的巴黎,巴尔扎克的底层空间,那种铺天盖地的描绘还原了一个宏大的、真实的世界。而《追忆似水年华》的文笔之优美,也 许是得自于《包法利夫人》的灵感,语言像金子一样灵敏、密集。至于通感,隐喻,有波德莱尔和兰波开创的崭新的风格,那么多的比喻灵敏地从此处飘荡到彼处。 在《驳圣伯夫》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阅读体验,他对于《巴马修道院》所创造的奇迹,对于《人间戏剧》和《恶之花》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在少女花影下》是个承前启后的段落。前半部分终结了对吉尔贝特的爱情。后半部分开启了对阿尔贝蒂娜的神往。阿尔贝蒂娜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吉尔贝特的线索暂时潜伏,在后面的段落中也会有所映射。
  关于译本
  普鲁斯特的作品是法语文学中的精华,任何人想把握他那种激*情四射的才华都是徒劳的。翻译过洛特雷阿蒙的车槿山老师曾经对学生们说,他无法接受中文的普鲁斯 特。译林的七卷本全集有太多的错误了,每一页都有许许多多,句子的结构也有待商榷。所以他说,法文版是最佳的选择。对于欣赏普鲁斯特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是 个永远的遗憾。
  译名《追忆似水年华》虽然流畅上口,但是略嫌俗媚,有点言情小说的味道,而且与原文不贴切,没有“似水”这个意象。周克希翻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是诚实的。普鲁斯特七厚本书中,都在寻找“失去的时间”。
  单卷本新出的周克希《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部,和徐和瑾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仔细比较。当是周克希的译笔最佳,从“逝去的时光”和“去斯万家那 边”,“盖而芒特家那边”“少女花影下”几个题目来看,也很信实原文。译林社徐和瑾译本的语言被法语拖累得显得不太自然,不够流畅。
  普鲁斯特一个人孤独地写作了15年。周克希说,译毕这部鸿篇巨著他要用9年的时间。即使作为读者,仅仅阅读一遍这样的作品都不是个简单容易的事情。看来,走完这部关于时间的旅程,也是要依靠时间进行堆积的。虽然路途遥遥,却令人痴迷。
  待续。
  我看的版本是: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部,去斯万家那边 周克希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5月 第一版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 桂裕芳、袁树仁译
  译林出版社 1990年6月 第一版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小城风云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基思-兰德里在前线服役二十五年之后踏上了归途,他驾驶着他的萨伯900型轿车①,从宾夕法尼亚大街转入宪法大街一直往西,沿着草地广场②朝弗吉尼亚方向行驶,开过了波托马克河上的罗斯福大桥。他从汽车的后视镜中瞥见了林肯纪念堂,向它挥了挥手,然后顺着66号国道继续往西开,离开了首都华盛顿。 [点击阅读]
小老鼠斯图亚特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向北,再向北,直到永远——译者序“我希望从现在起一直向北走,直到生命的结束。”“一个人在路上也可能遇到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修理工说。“是的,我知道,”斯图亚特回答。——《小老鼠斯图亚特》不管朝什么方向走行路,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方向,就该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斯图亚特是这样想的,怀特是这样想的。我也是。不过,行路可能是枯燥的,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但行路也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点击阅读]
小逻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为了适应我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一种教本的需要起见,我愿意让这个对于哲学全部轮廓的提纲,比我原来所预计的更早一些出版问世。本书因限于纲要的性质,不仅未能依照理念的内容予以详尽发挥,而且又特别紧缩了关于理念的系统推演的发挥。而系统的推演必定包皮含有我们在别的科学里所了解的证明,而且这种证明是一个够得上称为科学的哲学所必不可缺少的。 [点击阅读]
小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卢贡——马卡尔家族》应当是由20部小说组成。1896年此套系列小说的总体计划业已确定,我极其严格地遵守了这一计划。到了该写《小酒店》的时候,我亦如写作其他几部小说一样①完成了创作;按既定的方案,我丝毫也未停顿。这件事也赋予我力量,因为我正向确定的目标迈进。①《小酒店》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的第七部。前六部小说在此之前均已如期发表。 [点击阅读]
小银和我
作者:佚名
章节:142 人气:0
摘要:——和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严文井许多年以前,在西班牙某一个小乡村里,有一头小毛驴,名叫小银。它像个小男孩,天真、好奇而又调皮。它喜欢美,甚至还会唱几支简短的咏叹调。它有自己的语言,足以充分表达它的喜悦、欢乐、沮丧或者失望。有一天,它悄悄咽了气。世界上从此缺少了它的声音,好像它从来就没有出生过一样。这件事说起来真有些叫人忧伤,因此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为它写了一百多首诗。每首都在哭泣,每首又都在微笑。 [点击阅读]
少女的港湾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这是在盛大的入学典礼结束后不久的某一天。学生们从四面八方的走廊上涌向钟声响彻的校园里。奔跑着嬉戏作乐的声音;在樱花树下的长凳上阅读某本小书的人;玩着捉迷藏游戏的快活人群;漫无目的地并肩散步的人们。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们热热闹闹地从下面的运动场走了上来。看样子是刚上完了体操课,她们全都脱掉了外衣,小脸蛋儿红通通的。高年级学生们俨然一副遴选美丽花朵的眼神,埋伏在树木的浓荫下,或是走廊的转弯处。 [点击阅读]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尼罗河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01“林娜·黎吉薇”“这就是她!”三冠地主波纳比先生说道。他以肘轻轻触了同伴一下。两人同时睁大圆眼,微张嘴唇,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辆巨型的猩红色罗斯·罗伊司恰恰停在当地邮局的正门口。车里跳出一位少女,她没有戴帽,身着一件式样简单大方的罩袍;发色金黄,个性坦率而专断;是美而敦—下渥德地区罕见的俏丽女郎。迈着快捷而令人生畏的步伐,她走进邮局。“这就是她!”波纳比先生又说了一遍。 [点击阅读]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歇洛克·福尔摩斯先生坐在桌旁早餐,他除了时常彻夜不眠之外,早晨总是起得很晚的。我站在壁炉前的小地毯上,拿起了昨晚那位客人遗忘的手杖。这是一根很精致而又沉重的手杖,顶端有个疙疸;这种木料产于槟榔屿,名叫槟榔子木。紧挨顶端的下面是一圈很宽的银箍,宽度约有一英寸。上刻“送给皇家外科医学院学士杰姆士·摩梯末,C.C.H.的朋友们赠”,还刻有“一八八四年”。 [点击阅读]
巴黎圣母院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身世】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