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追忆似水年华 - 《追忆似水年华》书评——浅淡普鲁斯特及其《追忆似水年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 浅淡普鲁斯特及其《追忆似水年华》
  ――纯一的时间作为一种媒介,意识状态在其中构成无连续性*的系列。这样的时间不过是空间而已。①
  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
  对于1900到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②。马塞尔•普鲁斯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地位早已盖棺论定,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普鲁斯特无疑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伟人。 19世纪的法国文学,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短短的一百年内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的文豪。生于世纪之交自小喜爱文学的普鲁斯特没有理由错过这样一列豪华的文学列车。普鲁斯特曾经公开对许多法国作家感谢过,这些作家即塞维尼夫人,夏多布里昂,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巴尔贝•德•德奥尔维利,奈瓦尔,波德莱尔。确实在《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些作家的影子。在人物塑造方面,普鲁斯特笔下的斯万在感情上的敏感与佛雷德里克不相上下,他对奥黛特的追求和后者对阿努尔夫人的爱慕来的如出一辙的执着。而斯万对福什维尔的嫉妒和对奥黛特的猜疑,又正像是佛雷德里克对“女将军”感情的翻版,福楼拜笔下的经典人物似乎再《追忆似年华》中得到了重生。而在文字描述上,马塞尔大段的内心独白,正是借鉴了司汤达赖以成名的心理描写。而普鲁斯特对于同性*恋病态的描写,又让我们想起波德莱尔的诗句“死亡和婬*荡堪称一对好姐妹”甚至在书中第四卷,甚至出现了塞维尼夫人的名字。原来普鲁斯特的外祖母酷爱塞维尼夫人的书简。每逢外出旅行,总要把厚厚几册塞维尼夫人《书简集》随身带走,抽空阅读。后来外祖母去世,普鲁斯特的母亲把塞维尼夫人《书简集》珍藏起来,视如传家之宝。她对普鲁斯特说,外祖母在世之日,给她女儿(即她本人)写信时,常常引述几句塞维尼夫人书简中的名句。可以想见,塞维尼夫人是普鲁斯特从小就比较熟悉的作家。
  然而普鲁斯特所熟知的领域远非文学这一块。从小博览群书的他艺术和哲学也有着深刻的了解。从作品中对埃尔斯蒂尔的画作,樊特依和瓦格纳音乐的独特见解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另外普鲁斯特还有着颇为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阅读如里博,埃尔韦•德•圣德尼,皮埃尔•雅内等心理学家的著作所积累的。而这些心理学知识体现在作品的具体表现则是记忆,睡眠,梦,习惯,神经系统紊乱。
  上了大学之后,普鲁斯特开始系统地接触哲学,他在巴黎曾经听过塞阿耶哲学课,同时也接触到叔本华等人的哲学理念,同时也对罗斯金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十分欣赏,甚至翻译了罗金斯的两本散文集,即《亚眠的圣经》和《芝麻和百合》正是这些哲学家使普鲁斯特把艺术看作人类最高雅的活动。在普鲁斯特解除的众多哲学家之中对普鲁斯特创作影响最大的应当属声明显赫的伯格森了。他的风靡全球的绵延于自由意志学说对普鲁斯特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时间历来都是哲学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解答的问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开始,几千年来哲学家们对于时间的争论就像时间本身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而随着热力学定律被证实,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了所有变化的方向,时间也在这一范畴之内,于是它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关于时间的讨论,似乎也安静了许多。但是关于时间,伯格森显然有着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观点。他巧妙地避开了时间方向与测量的敏感话题,而是把纯一的空间看作是一种媒介,而在这媒介里,我们的意识被并排列置,如同空间一样以便构成一个无连续性*的众多体③。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正像是这种学说的文学版本,同时也似乎是这种学说最好的论证。
  与以往优秀的作品一样,这部规模宏大的《追忆似水年华》当中有着相当数量的人物,也不乏优秀典型的形象。马塞尔笔下的那位不朽的厨娘佛郎索瓦丝,多情敏感的斯万,傲慢的夏吕斯等等,都已成文学史中的经典。但是他们全都不是作品的主角,即使是贯穿作品200多万字的“我”也只不过是像《神曲》中带但丁游地府的维吉尔,或是《十日谈》中讲故事的七女三男那样。将整个故事传接起来,使其变得真实并且合理。
  简单的说,这时一部讲述时间的作品,小说的名称《追忆似水年华》法文原文为“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如果直译的话应翻为“寻找失去的时光”。全书最后的一段中作者看着年迈的盖尔芒特公爵写道“如果这份力气还能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我的作品,那么,至少我误不了在作品中首先描绘那些(哪怕把他们写的像怪物),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地盘,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时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深远的几个时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那么多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④。但是寻找的结果,时间并没有被重新获得。然而意识却随之而来,斯万死了,圣卢死了,阿尔贝蒂娜死了。只有希尔贝特活着,但她却由在当松维尔那个拿着花铲,没教养的女孩,变成在香榭丽舍陪我玩捉人的情人,在斯万死后,又变成了福什维尔小姐,之后是圣卢夫人,最后,罗贝尔死后成为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时间并没有失去,正像伯格森所说的那样,时间只是承载意识的媒介,永远呆在原处。作者否定了时间,同时也否定了死亡和改变。(从表面上看,时间所装载的那些意识与记忆应当是故事的主角,其实不然,正像一枚戒指,即使上面有一颗比戒指本身更有价值的钻石,我们见到它时也只会叫它时戒指,至多会叫它钻戒。时间就是那枚戒指,而回忆时便上上面那颗钻石。)而这些已有的意识就像标记时间的刻度一样被钉固住所以也就无所谓似水流逝了。

  如果说普鲁斯特生在上个世纪之交的法国的占尽天时地利的话,那么使他成为伟大作家 的另一个因素“人和”则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人和”是指普鲁斯特个人特质。由于哮喘的缘故十岁以后的普鲁斯特几乎告别了室外活动,这使他的活动范围限定在了上流社会的沙龙,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十岁以前的之前的美好回忆培养了他神经质的气质。也只有有如此经历的人才会用30页的笔墨去描写自己在床上的辗转反侧。“有好长时间,我很早就上床睡觉。”这是全书的第一句话,当你读完全部200多万字之后,你会发现这一句几乎也是全书最短的一句,作者无论描写什么都回选择冗长的句子,其实这也是拜哮喘所赐,据说普鲁斯特只有靠一口气写下一个冗长的句子,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疾病的让普鲁斯特养成了对细节描写和对冗长句子的偏爱。然而这种偏爱却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萨特曾说普鲁斯特是唯美主义者,欧洲文人,拘泥于传统形式的秀才,说普鲁斯特没有勇气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说普鲁斯特的文学 “自杀”不过是“权宜之计”,并将他与作为传统作家的福克纳及美国小说家对立起来。⑤其实不然,比起普鲁斯特的作品,福克纳似乎更加依赖文学技巧,使文字趋向“唯美”。在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福克纳的壮举已经不能给我们带来震撼, 这也验证了莫里斯蒂克斯坦的那一句名言:时间对别出心裁的小花样是最无情的。然而普鲁斯特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因为他那些精细到夸张地步的描写和冗长晦涩的句子并不使空洞存在的,而是生活给与作者真实的体验,从整个角度看,萨特对于普鲁斯特的种种“内心独白”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
  普鲁斯特对于文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小说形式的创新,普鲁斯特虽然不是第一个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作家,但作为通篇采用意识流写法的小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在意识流流派里,普鲁斯特的作品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普鲁斯特句子有一个特点,几乎每一个冗长的句子里都饱含着多个动词,例如:“ 我又睡着了,有时偶尔醒来片刻,听到木器家具的纤维格格地开裂,睁眼凝望黑暗中光影的变幻,凭着一闪而过的意识的微光,我消受着笼罩在家具、卧室、乃至于一切之上的朦胧睡意,我只是这一切之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很快又重新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同它们一样变得昏昏无觉。还有的时候,我在梦中毫不费力地又回到了我生命之初的往昔,重新体验到我幼时的恐惧,例如我最怕我的姨公拽我的鬈曲的头发。”普鲁斯特展现出自己已瞬间的三个内心活动,意识,印象,记忆在不停的变化。这三个不同的内心活动,又将许多个场景,感受,景物串联到一起。这样的安排使得句子充满了空间的层次感,而画面流畅的转变给人意识也在流动的感觉。普鲁斯特将词与词之间的这种巧妙安排,在句与句之间也是存在的。在《斯万家那边》对卧室的谈论,就是这样的例子,马塞尔将卧室分为四类:夏天的和冬天的,路易十六时代风格的和金字塔风格的。普鲁斯特在不停的变换描写的场景而连接它们的并不一定是严谨的逻辑,而只是意识流动思想的偶然。这种句与句之间的这种场景的不断切换在段与段之间显得更为明显。两个相邻段落所叙述不同的场景,这样的例子我们屡见不鲜。那是叙述顺序使然。然而普鲁斯特往往在两个或多个场景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去巴黎的时间比往年稍早了一些,作者一路上描写了梅塞格利兹平原上的风,圣安德烈教堂的两座钟楼以及苹果树和树叶。而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穿插起来的是“我”对贡布雷所值得留恋事物的依依不舍。由词到句再到段,普鲁斯特意识的流动是多层次的,我们无法考证这种层次感使作者巧思安排的还是无心插柳。但是,艺术家的工作过程,对于读者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的作品达到一个怎么样的效果。在这种层次感的衬托下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显得无比的流畅与自然。
  关于普鲁斯特的伟大和艺术成就我不想在过多的评论。最后套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一组问答: “您相信能在另一个世界永生?”“不,是在这个世界永生。在某些时刻,时间突然停止,以便被永生所代替。”普鲁斯特用他不朽的《追忆似水年华》做到了这一点。
或许您还会喜欢:
第三个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赫邱里?白罗坐在早餐桌上。右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巧克力,他一直嗜好甜食,就着这杯热巧克力喝的是一块小甜面包,配巧克最好吃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跑了几家铺子才买了来的;是一家丹麦点心店,可绝对比附近那家号称法国面包房要好不知多少倍,那家根本是唬人的。他总算解了馋,肚子是惬意多了。他心中也是很安逸,或许太平静了一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文学巨著”,是一部评析侦探小说大师的写作。 [点击阅读]
芥川龙之介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本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现在却只有他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懂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 [点击阅读]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闹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 [点击阅读]
裸冬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刚刚度过了数月新婚生活的红正在收拾饭桌。昨晚丈夫领回来一位同僚,两人喝酒喝到深夜,留下了遍桌杯盘,一片狼藉。蓦地,红抬起头,四个男人蹑手蹑脚地偷偷闯进屋来!红骤然激起杀意,抓起桌上的牙签怒视着来人。她一眼就看出这四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不是打家劫舍找错了门,也不是找自己的丈夫寻衅闹事,而是专门冲着她本人来的!未等红顾及责问他们,这四个家伙早已蜂拥扑来。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三幕悲剧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萨特思韦特先生坐在鸦巢屋的露台上,看着屋主查尔斯-卡特赖特爵士从海边爬上小路。鸦巢屋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平房,木质结构不到一半,没有三角墙,没有三流建筑师爱不释手的多佘累赘的设计。这是一幢简洁而坚固的白色建筑物。它看起来比实际的体积小得多.真是不可貌相。这房子的名声要归功于它的位置-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鲁茅斯海港。 [点击阅读]
乞力马扎罗的雪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3
摘要: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①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痛,”他说。“你知道,开始的时候它就是这样。”“真是这样吗?”“千真万确。可我感到非常抱歉,这股气味准叫你受不了啦。”“别这么说!请你别这么说。 [点击阅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跳,跳到她高呼:“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我一定得把你要!”托马斯-帕克-丹维里埃①——①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人间天堂》中的一个人物。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点击阅读]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自从那次涉谷四叶大厦现场演唱会结束之后,已经过了三个月。在这几个月中,事件的余波依旧冲击着莉莉周。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